美的樓宇科技在公園城市TRUE見理想建筑
發表于: 來自:美的樓宇科技
2022年11月25日-26日,國內首個樓宇科技領域的數字化峰會——第二屆“樓宇科技TRUE大會”將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辦。大會前,美的樓宇科技聯合建筑人文媒體【一言一吾i-Talk】,在全國多個城市展開“TRUE見理想建筑”巡回沙龍,探討不同城市氣質與建筑之間的融合和連接,啟發大眾對建筑與科技關系的深入思考。
成都是國內首個以「公園城市」為理想的城市。從2018年至今,這座城市在保有自己松弛安逸文化特質的同時,越來越親近自然,適宜居住。在「公園城市」的愿景下,成都的市民生活漸漸與綠色相融,人本價值也蘊藏到了城市發展的邏輯之中。

在公園城市中,圍繞理想建筑的討論也從未停歇。10月15日晚,美的樓宇科技×一言一吾i-Talk來到成都方所書店,特邀美的樓宇科技研究院院長孟濤、中建西南院總建筑師劉藝和時地建筑創始人、主持建筑師李燁一起,從自然、宜居、智慧三個方面探討:如何在公園城市打造理想建筑?

NO.1、自然理想
提及公園城市的自然理想,我們首先想到的詞是“融合”。一方面,是自然與城市的融合。自然和城市本來是兩個相對的概念,通過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我們或許可以嘗試去調和,讓城市擁有更多綠意,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另一方面,是建筑與人的融合。建筑空間離不開人的使用,規劃中需要放置人類學視角,讓空間的使用因為人的習慣和人的意志,逐漸形成舒適自然的生態模式。

建筑師劉藝近年來一直在參與成都「公園城市」的建設,他帶來最新作品「成都市當代藝術館與人文圖書館」。這座建筑位于成都天府藝術公園內,綠色的坡頂模糊了自然與城市的邊界,也形成了一道人工的屏障,阻隔了城市的噪音和雜亂的視線,形成了一種山的意象。


成都市當代藝術館與人文圖書館
雖然在設計中考慮到了自然的引入,劉藝依舊感嘆自己的很多作品是在城市里,只能做到一種小規模的“罐裝自然”。好在公園城市的概念被提出,成都修了很多的綠道和公園,在某種意義上奠定了未來的“生態基底”,我們能在這里不斷地做加法,去填很多文化活動,拓展更多可能性。

建筑師劉藝
相比之下,李燁在彭州小石村的改造項目擁有更好的生態基底。在設計「龍門·柒村藝術設計中心」時,李燁考慮到這個空間的功能不同于周邊的民居和廠房,需要有一種昭示性,但又要與自然產生協調。他利用了類似山脈河流起伏的曲線形狀,與環境形成一種對話關系。技術上,曲線屋面通過最小的數字化的預制去實現。材料上,盡可能使用環保材料和當地材料。通過大玻璃,人們可以看到里面發生的事件,具有較強的社區感。


龍門·柒村藝術設計中心

建筑師李燁
孟濤則分享了美的樓宇科技在廣東佛山順德打造的「和美術館」案例,在安藤忠雄設計的這座極具精神性的空間背后,智慧樓宇的融入則承擔著保護藝術品、提升人的觀展體驗、節能減碳等責任。孟濤表示,雖然這座建筑的體量不大,僅8000多平方,但它在設計中需要統籌的系統非常多,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佛山和美術館,安藤忠雄設計

美的樓宇科技研究院院長孟濤
iBUILDING美的樓宇數字化平臺作為一種技術的介入,做了大量的數據收集和矯正工作,通過一系列數字化手段,創造了一個運維系統,在環境溫濕度、安保、消防、人流量檢測、用電量等各個方面來確保美術館的運轉,也讓身處其中的人感受到近乎于自然界的一種和諧的氛圍。

和美術館智慧運營中心
NO.2、宜居理想
人對自然有一種天然的向往,「公園城市」提出要科學地統籌城市與自然的關系,優化人的生活細節。公園城市的理想建筑,更需要從人的體驗角度出發,不局限于提供一片綠地,而是將不同功能的文化設施帶到公園中,豐富市民生活。

天府藝術公園是一個典型,它通過改造把城中村變成了公園——將美術館、圖書館放在公園里,周邊還將配套10萬平米的藝術街區。劉藝設計的天府美術館猶如公園湖畔一朵綻放的白色花朵,大屋檐實現了對雨水和日照的控制,曲度設計帶來豐富的空間體驗。美術館是公園中的展品,公園也是露天的“美術館”,藝術與自然的藩籬被打破。劉藝表示:“當下人們的日常體驗都是從手機屏幕上去獲得的,所有的人生經歷和閱歷,我們的喜樂都集聚到一個小小的屏幕。我希望美術館空間是一個讓你去超越日常感知、獲得一些新的體驗和想象維度的一個地方。”


天府美術館
優秀的空間總是相似,位于佛山順德北滘鎮的和美術館,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一個地區的“氣場”。“作為擁有2家世界500強企業的工業城鎮,北滘原本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制造、掙錢的地方,和文化藝術沒有多大關系。但因為和美術館的存在,這里的整個氣息被扭轉了,很多人專程到訪,打卡分享安藤忠雄的建筑。‘打工人’也有機會從日常工作中抽離,走入美術館,浸潤在文化藝術當中”,孟濤感嘆這種跨界的必要性。

建筑空間確實對人的心態和行為產生著很大的影響。李燁在小石村運用了大屋檐的設計語言,也出于類似的考慮,大屋檐下聚集著打牌嘮嗑的村民,讓他們回歸到鄉村原初的生活方式。小石村的房子已建成5年,李燁多次重訪,發現村民一直很用心地去維護它,讓空間成為村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李燁說:“建筑是被人們日常使用的,比起一些吸引眼球的東西,空間給社區帶來的幸福感會更多一些。我也希望建筑空間能真正成為社區文化生長的土壤。”

除了建筑空間之外,美的樓宇科技也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默默關懷人,創造更宜居的環境。孟濤表示:“技術手段也會影響生活方式,技術是服務于人的。美的樓宇科技正在做的,是基于設計師視角和用戶視角,去預判一個空間的舒適度。比如我們希望用戶在這里能感受到怎樣的溫濕度、冷熱程度、空氣指數、噪音水平等。”通過IT技術手段和一系列的傳感器,智慧樓宇能夠監測到人的感受,但人們卻不會意識到智慧樓宇的存在,這種潤物無聲的關懷,就是數字化的意義,它能更好地服務人,讓空間變得宜居。

小石村空間使用現狀
NO.3、智慧理想
成都自古以來就重“規劃”,張儀筑城,李冰治水,都善于判斷自然條件,運用科學原理。「公園城市」中,智慧化的理念在規劃之初就已擺上議事日程。在建筑領域,智慧建筑的出現,則更好地幫助一座公共空間、辦公大廈、購物中心等建筑,從環保低碳、人文關懷、風險預判等各個角度來提升人的體驗。

孟濤的新書《數智融合:樓宇智慧化轉型之路》是一本認識智慧樓宇的入門讀物,集結了大量智慧建筑的實踐案例。孟濤認為,智慧建筑是藝術跟技術的結合,是一個交叉學科,所以稱之為“數智融合”。他與團隊最初的愿景之一,是想要打破傳統建筑學與信息科技的溝通壁壘,探討如何一同去推動行業的發展。通俗而言,智慧樓宇就像手機中的iOS或安卓系統,起到的是一個軟件體系的作用。建筑空間如同智能手機一樣,需要一個服務于人的軟件體系,讓空間的運維滿足空間中人的需求。

孟濤表示:“這本書的發端,并不是要解決什么,也不是要描述什么,重要的是把樓宇科技創新者們的思維邏輯呈現給大家。這是一本‘在路上’的書,它并非終局。當下樓宇智慧化還處于早期階段,美的樓宇科技是其中的先行者,我們期待未來有更多科技與空間的完美結合。也希望計算機系和建筑系的人看了之后,都能有所觸動,有所啟發。”
李燁則表示,智慧化意味把問題解決地不留痕跡,不再產生其他問題。不論是建筑師的人文創作還是智慧樓宇的技術考慮,目標都是相同的,都會讓社區變得越來越幸福,世界越來越美好。
“幸福感雖然很難被量化,但可以被反饋。比如人們愿意在空間里多呆,或者在這里睡得更香,在這里笑的次數比別的地方多……某種程度來說,我認為理想建筑取決于人們的幸福感。”孟濤總結道。

「理想建筑」在不同的城市,會TRUE見不同的未來。我們的討論也將在不同城市持續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