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3年超低能耗建筑發展報告
本文摘自《2023年上海綠色建筑發展報告》
1、政策機制
超低能耗建筑是實現建筑領域碳達峰的重要路徑。從2009年開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德國能源署在中國合作推廣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該理念逐步被行業接受。但自2009年以來的近十年間,超低能耗建筑的示范工程、政策機制和標準規范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在夏熱冬冷、夏熱冬暖等地區超低能耗建筑發展相對緩慢,區域不平衡現象突出。由于氣候和用能習慣上的差異,在夏熱冬冷地區發展超低能耗建筑,存在技術路徑不清晰、規范標準缺乏、管理機制不完善、工程實踐不足等問題,阻礙了超低能耗建筑的推廣應用。
為了深入推動建筑節能工作,助推超低能耗建筑發展,上海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大力支持開展本地化的超低能耗建筑技術體系研究和技術導則編制工作,并于2019年3月發布了夏熱冬冷地區首部超低能耗建筑技術規范文件《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術導則(試行)》。自2020年以來,陸續發布多項政策文件,通過明確資金獎勵和容積率計算支持,并將超低能耗建筑作為商品房用地高品質建設競拍內容,建立激勵引導體系。自2021年2月啟動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項目評審以來,截至2023年底,上海累計落實超低能耗建筑項目1310萬平方米,實現超低能耗建筑的規模化發展,詳見下表。
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相關技術和政策文件(截至2023年底)
以下對2023年發布的超低能耗建筑相關政策進行介紹:
(1)《上海市推動超低能耗建筑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
為進一步推動本市超低能耗建筑發展,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研究制定了《上海市推動超低能耗建筑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滬建建材〔2023〕508號,明確了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發展目標、主要工作任務和職責分工。
《行動計劃》提出,通過三年的努力,建立較為完善的推進本市超低能耗建筑的發展體系和技術路線,新增落實600萬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實現新增超低能耗建筑單位建筑面積年能耗和碳排放顯著下降。“中心引領、新城發力、重點突出”的超低能耗建筑發展空間格局基本形成,技術研究和集成創新取得突破,超低能耗建筑發展的產業鏈體系取得突破,建造標準達到國內同類建筑領先水平,爭取形成高品質建筑和建筑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建立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做法。
主要任務解讀如下:
(一)統籌聯動,構建協同發展的空間格局
結合主城區、五個新城、臨港新片區、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和崇明生態島的重點發展戰略,以統籌聯動、協同發展的思路踐行綠色低碳理念,建立“中心引領、新城發力、重點突出”的空間布局,協調推進超低能耗建筑發展。
(二)設計引領,發展項目策劃與技術咨詢服務
推動從功能設計向品質提升發展,不斷提高超低能耗建筑設計的整體統籌,深化影響超低能耗建筑性能的關鍵節點設計,推動發展全過程和各階段的工程咨詢等服務。
(三)提質降碳,推動高質量低碳化建設運行
推進綠色建造、智能建造和超低能耗建筑融合發展,在保證超低能耗建筑施工效率的基礎上,降低建設階段碳排放水平。持續提升超低能耗建筑低碳運行水平,推行數字化、智能化運維管理。
(四)科技先行,推動關鍵技術創新發展
推動建立夏熱冬冷地區適宜的超低能耗建筑技術體系和產品體系,逐步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計算和評價體系。圍繞重點方向開展科研攻關,推進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推動成果轉化和創新技術應用。
(五)協同共管,提升超低能耗建筑全過程管理能力
通過逐步建立覆蓋設計、施工到竣工的全過程監管體系,將超低能耗建筑的監管納入建設工程監管的全流程,形成完善的管理機制,有效提升超低能耗建筑全過程管理能力。
(2)《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項目第三方測評機構管理辦法(試行)》
為規范、有序開展超低能耗建筑測評工作,根據《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項目管理規定(暫行)》滬建建材〔2021〕114 號,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制定了《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項目第三方測評機構管理辦法(試行)》,對超低能耗建筑第三方測評機構的選拔、委托、管理、監督等內容進行了規定。該辦法同時發布了測評指導書,內容包括測評程序、測評內容、現場抽測、綜合評估報告等內容,文件規范了超低能耗建筑第三方測評機構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內容,在行業內形成統一的工作指南,如下圖所示。
超低能耗建筑第三方測評流程圖
(3)《關于進一步加強本市超低能耗建筑項目技術方案變更管理的通知》
為規范超低能耗建筑項目的技術方案變更管理,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本市超低能耗建筑項目技術方案變更管理的通知》滬建建材[2023]447號,明確本市超低能耗建筑項目(含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光儲直柔”建筑和智能建造等)在專項技術方案經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及市建材協會節能低碳分會等相關協會組織的專項技術評估并出具認定意見后,專項技術方案中技術內容如進行變更,應按照文件所提出的管理規定進行論證或備案。
建設單位在申請超低能耗建筑項目審核和檢測時,應同時提交項目技術方案變更論證或備案資料。項目審核和檢測時,將對技術方案變更內容嚴格復核。技術方案進行了變更但未申報論證或備案的,項目審核和檢測不予通過。
2、年度項目推進
2023年上海全年落實超低能耗項目280萬平方米,近零能耗建筑落實88萬平方米,提前超額完成市政府重點工作目標任務。在區域發展方面,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一方面與各新城所在區聯動,推動5個新城各建設一個超低能耗建筑集中示范區;另一方面,與各中心城區聯動,落實了多個近零能耗建筑和零碳建筑試點,如下圖所示。
3、技術特征
(1)重視建筑本體節能
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強調被動式設計優先的理念,從朝向、體形、平面、窗墻面積比、采光、通風、遮陽等方面強化建筑本體節能設計要求。《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術導則》將自然采光、自然通風納入了約束性要求,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超低能耗項目均對采光與通風開展了專項設計。建筑外遮陽措施在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中廣泛應用,其中居住宅建筑是以玻璃中置百葉遮陽方式為主,作為一種活動外遮陽方式可進行冬夏季遮陽行為的調節;公共建筑則是以各種形式的固定外遮陽為主。
(2)提倡圍護結構適度保溫
對典型居住建筑模型的計算研究顯示,在上海地區提升外墻保溫性能,冬季供暖負荷需求和能耗下降,但對夏季供冷的節能效果不明顯。基于“適度保溫”原則,《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術導則》提出了外墻熱工性能的引導指標:外墻傳熱系數K≤0.4W/(㎡K)。與上海常規居住建筑要求(K=1.0W/(㎡K)相比,性能上有大幅度的提升,體現了超低能耗與常規住宅的差異;與北方超低能耗標準要求或者德國被動房的通行要求(K=0.15W/(㎡K)相比,上海的要求有所區別,是基于上海地域氣候特點選擇的路徑。
(3)推行外墻保溫一體化
外墻保溫一體化體系在上海市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中廣泛應用。其中現澆部分主要采用復合保溫模板外墻保溫系統,保溫厚度集中在85~100mm。預制部分采用預制夾心保溫或預制反打保溫,其中預制夾心保溫材料以聚氨酯板為主,夾心保溫厚度集中在50~75mm;預制反打保溫的保溫厚度集中在85~100mm。同時為了達到相應的K值,外墻普遍采用內外組合保溫形式,內保溫厚度主要在15~35mm范圍內。
(4)裝配式與超低能耗結合
上海市已在新建建筑中全面要求實施裝配式建筑,因此目前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項目普遍采用裝配式建筑體系。這為超低能耗建筑的實施帶來了挑戰,其中在預制墻板拼接的位置,如何處理熱橋和氣密性成為核心問題所在。對預制墻板的拼縫采取了區別于常規設計的加強措施,以改善熱橋效應并提升建筑氣密性,是目前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項目的重要特征。
(5)引導供暖設備電氣化
在“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國家發展戰略下,提升建筑電氣化率已成為行業共識,采用電驅動的空氣源熱泵供暖替代燃氣壁掛爐供暖已成為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項目的主流選擇。目前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住宅項目中,配置有地板供暖的項目普遍采用空調和地板供暖兩聯供這種空調形式,利用一套室外機同時滿足室內的空調及地板供暖需求。研究計算表明,在上海地區采用空氣源熱泵供暖替代燃氣壁掛爐,從一次能耗角度可節能20%以上,節省運行費用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