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第一產業是暖通工程商的下一個致富經?
發表于: 來自:暖通家
就目前的市場環境而言,常規的工程市場已經是深度紅海市場,對于想要進一步突破的工程商而言,急需轉變經營思路,而聚焦細分市場,以農業為代表的第一產業農林牧副漁細分市場便是其中轉變之一。

機遇,山腳的順風順水
實際上,第一產業在不斷釋放著機遇,市場發展前景廣闊。2021年中央1號文件及我國“十四五規劃”都從不同層面提出加快發展智慧農業,助力農業發展,農林牧副漁作為政府關注的民生項目,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并且隨著土地“集中化”持續深入,集中化的養殖也不斷發展。與此同時,隨著消費市場的需求提升,除了中央空調產品之外,熱泵、新風、地暖、除濕機以及后續所需要的烘干、冷鏈等方面產品,也將在養殖細分領域迎來發展契機。
暖通行業本身也在不斷健全諸多農業場景解決方案,比如玻璃溫室、大棚種植、畜牧水產養殖、烘干等場景,有些廠家針對大棚種植還推出種植型專用機組。相對成熟的經驗以及不斷完善的產品解決方案,都使得工程商能夠盡快進入這一市場,而農林牧副漁產品需求的多樣化,也使得其利潤點上升。
實際上,農林牧副漁所產生的需求也不容小覷。以養殖項目為例,其備受關注的一個原因就是這種項目體量很大,動輒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以山東某工程公司為例,曾經一年賣過將近四千萬的設備。并且,作為一個備受政策偏愛的市場,特別近幾年隨著煤改清潔能源政策的持續推進,空氣能獨有的節能環保優勢會被不斷放大,而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節點臨近,空氣能將承擔更多的責任。

困難,山腰的進退維谷
工程商進入第一產業并不是想象中那樣容易,也切實存在著諸多難點。以不同分類來看,大棚種植作為相對“傳統”行業,技術應用更加成熟,成熟不僅代表著產品更具針對性,其實用性特征更是要求產品相對標準化。作為一個需要技術支撐的行業,對經銷商技術性的要求會更加嚴格。
需求問題是制約這一細分市場的重要因素之一。農林牧副漁的產能周期性以及市場需求的浮動性使得部分經銷商認為,養殖業的需求已經出現或者即將出現“飽和”現象,其理由是國民每年消費的豬雞鴨等需求量是相對固定的,而養殖場的擴建總會出現供大于求的那個轉折點,無法開發出更多需求。
當然,考驗這一細分市場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價格。這個價格不僅指的是工程商前期投資相對較高,還指的是產品綜合價格。如何在滿足客戶專業化定制需求同時,控制成本,是工程商所要解決的難題。

技術,登頂的必要裝備
除了根據不同的場景制定方案的定制化能力,對于工程商來說,入駐第一產業,提升技術實力依舊是重中之重。因為作為相對定制化產品,并沒有“一招鮮”能夠走遍不同的市場,養殖場并不單單只是把溫度加出來就可以的,它里面需要注意的細節很多:所處地方、當地采暖時間、平均溫度、建筑外圍體積、傳熱系數、密閉性或通風條件、控制等等,都考驗著工程商技術能力。
相比常規項目,農林牧副漁細分市場對于設計之初的設備參數要求較高,這就要求工程商具有“實戰”經驗,不斷進行技術沉淀。反之,如果技術積累不夠,很有可能會出現比如客戶使用會比較麻煩、溫度控制不是很精確、整體造價成本過高等等情況,從而使得客戶產生不好體驗,影響項目本身的口碑傳播。

而工程商對于技術的探索和專業能力的塑造也是助力能力提升的關鍵之一,這需要實踐與勇氣。這一機遇市場,不僅是對暖通設備考驗,更考驗著經銷商的實際操作和專業化的能力,從而在不斷釋放的需求中抓住機遇。
當然,還有更多工程商并沒有關注到這一市場。由于關注度不夠,了解較少,相對于暖通行業主流業務,這部分工程商依舊是立足于商用、工業等項目,但隨著行業競爭更加激烈,市場紅海必將使得海上巷道更加擁擠,從而迫使行業不斷更新、變化。市場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但毫無疑問的是,無論涉及哪個細分市場,顯然,過硬的技術實力都是工程商的護城河。